2021年,「讓中國大馬哈魚回家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公益項目成功入選聯(lián)合國「生物多樣性100+全球典型案例」,這是中國多年保護大馬哈魚行動被國際社會認可。
作為「讓中國大馬哈魚回家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公益項目的負責(zé)人,黑龍江省永續(xù)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?zhí)旌剑瑥氖麓篑R哈魚種群生態(tài)保護已有8年多時間。近日,他接受中新社「東西問」專訪,講述在保護大馬哈魚種群之路上的故事。
現(xiàn)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:
中新社記者:中國大馬哈魚種群的現(xiàn)狀如何?
張?zhí)旌剑捍篑R哈魚的特性是在淡水出生、海洋生長,一條魚的壽命在三至五年。大馬哈魚曾經(jīng)是中國黑龍江、圖們江、綏芬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重要魚種,但近30年因多種原因,大馬哈魚的數(shù)量已大幅減少。
2015年,「讓中國大馬哈魚回家」項目發(fā)起後,參與人員在對河流資源調(diào)查中發(fā)現(xiàn),普通的大馬哈魚在黑龍江撫遠水域有一些,松花江流域基本絕跡;馬蘇大馬哈魚在圖們江和綏芬河還有分布;駝背大馬哈魚已多年不見蹤影。
從大的綱目上劃分,大馬哈魚與大西洋鮭(三文魚)同屬鮭科,國際上三文魚的保護利用對於大馬哈魚來說,有很強的借鑑意義。不同於大熊貓、藏羚羊、東北虎、金絲猴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,大馬哈魚屬於經(jīng)濟魚類,很多漁民要靠捕撈大馬哈魚獲得經(jīng)濟效益。因此,在對其保護方面,中國借鑑的是國際上認可的「可持續(xù)漁業(yè)」路徑,保護好的同時,也利用好。
中新社記者:目前,中國在保護大馬哈魚種群上有哪些有效的措施和做法?
張?zhí)旌剑涸谧匀唤缰?,大馬哈魚的受精率和存活率比較低,所以,科學(xué)的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復(fù)大馬哈魚種群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,放流站的工作者們通過設(shè)備和技術(shù)能將大馬哈魚卵的成活率提高到80%以上。
目前,中國各地大馬哈魚放流站在每年10月到11月初洄游季采捕種魚,通過先進的孵化系統(tǒng)進行人工繁育,到第二年4月下旬、5月初冰雪消融後,進行大馬哈魚苗放流,它們將游向海洋。
「讓中國大馬哈魚回家」公益項目長期合作的大馬哈魚放流站有三處,分別是黑龍江流域撫遠站、綏芬河流域東寧站和圖們江流域琿春站。
隨著放流站繁育技術(shù)、管理水平的提升,大馬哈魚苗的成活率逐年增加?,F(xiàn)在,位於吉林省延邊州琿春市密江鄉(xiāng)下窪子村的放流站,改擴建後裝備了先進的孵化系統(tǒng),能達到一個孵化周期同時孵化1500萬粒卵的規(guī)模,解放村新建的冷水魚綜合項目可達到1600萬至2000萬粒卵的規(guī)模。
黑龍江、綏芬河和圖們江流域琿春站三個流域的出??诙荚诙砹_斯境內(nèi)。河流越長,魚類洄游越困難,大馬哈魚回家的路上會遇到鰉、鷹、熊等多種大型動物的捕食及人類的捕撈等。綏芬河比較短,洄游率可達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七。按一條魚能產(chǎn)3000粒卵算,一條魚孵化出來的魚苗能回來的就10來尾。
按國際標準,3%的洄游率就是比較高的。如日本很多洄遊河流只有幾十公里,而中國的大馬哈魚洄游路線最短也得一百公里以上,黑龍江大馬哈魚洄游路線能達到3000多公里,是最長的洄游路線,能游回到出生地是很不容易的。
中新社記者:近年來,中國在大馬哈魚種群保護上有哪些進展?
張?zhí)旌剑簩嶋H上,中國最早的大馬哈魚保護工作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,陸續(xù)做到現(xiàn)在。
北太平洋國家,像美國、加拿大、俄羅斯、日本、韓國,一年能放流50億尾大馬哈魚苗。目前,中國每年放流的數(shù)量在兩百萬尾左右,大馬哈魚種群還需要慢慢恢復(fù),但中國大馬哈魚種群保護的技術(shù)和設(shè)備已與國際接軌。
2018年,中國大馬哈魚保護團隊向北太平洋洄游魚委員會(NPAFC),申請了專屬於圖們江琿春放流站的耳石專用號段,這是中國首次按國際標準開展耳石標記,從此,中國大馬哈魚也有了「國際護照」。
耳石存在於魚腦中,體積很小,通過解剖在顯微鏡下讀取,就能溯源到這條魚的身份信息。國際上每年都會制定號段,給每個放流站一個特定的數(shù)字號段。在小魚放流前會隨機取樣,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標記成功,樣本會郵寄到國際總部留存。海洋上的科考船會定期捕撈三文魚進行檢測,根據(jù)耳石這個「國際護照」就能判斷出是哪個國家、哪個放流站、哪個年份的魚。
耳石標記不僅在國際上通用,中國也可以通過它來區(qū)分同一河流、不同放流時間的魚群,當洄游時,就可以對比不同批次的魚群什麼時間放流洄游率更高、洄游的實際效果等相關(guān)數(shù)據(jù)。
近幾年,黑龍江在上游的呼瑪縣、遜克縣、嘉蔭縣、蘿北縣、同江市,烏蘇里江的饒河縣,圖們江流域的圖們市等新增多處大馬哈魚苗放流地。各個地方的漁業(yè)主管部門都已經(jīng)開始重視大馬哈魚的放流工作。撫遠是黑龍江流域大馬哈魚洄游的第一站,上游的呼瑪、遜克、嘉蔭、蘿北等地的很多河流,歷史上就是大馬哈魚的產(chǎn)卵場,越在上游放流,意味著大馬哈魚洄游的距離越遠,分布區(qū)域會更加擴展。
中新社記者:在大馬哈魚種群保護上,有哪些做法?
張?zhí)旌剑簭亩兰o九十年代起,黑龍江就有秋季禁漁期,對大馬哈魚在繁育的這段時間予以保護。2022年,黑龍江省農(nóng)業(yè)農(nóng)村廳頒布了從10月1日至10月31日綏芬河的禁漁期,還把黑龍江秋季禁漁期的幹流擴展到整個流域,幹流、支流、水庫、湖泊、水泡等都涵蓋在其中。禁漁區(qū)的面積擴大,這是有利於保護大馬哈魚種群繁育的政策。
在這個過程中,讓我更為感慨的是,很多漁民自發(fā)地參與到大馬哈魚生態(tài)保護中。
在黑龍江呼瑪考察時,當?shù)貪O民提及,已經(jīng)三四十年見不到大馬哈魚了,放流時請告知他們,他們會通知所有漁民把漁網(wǎng)升起來,保護放流的魚苗。
同時,綏芬河當?shù)貪O民們紛紛當起大馬哈魚「護衛(wèi)隊」。漁民為放流站采捕種魚時,隨身都揣著針線,只要見到刮破肚子的成熟大馬哈魚,就會掏出針線將傷口簡單縫合,以免傷口破裂將魚子遺落。甚至有時 晨,漁民捧著魚跑到放流站,叫來放流站長及時繁育。
在種魚采捕期間,駐守綏芬河?xùn)|寧站的王站長經(jīng)常在半夜十二點或 晨兩三點被漁民叫醒。他穿上衣服,拎著繁育工具,奔向幾百米外的河邊,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裡第一時間進行繁育操作,這已是他的工作常態(tài)。
隨著每年定期放流大馬哈魚苗和河流生態(tài)的逐漸恢復(fù),目前,洄游的大馬哈魚已從資源銳減到開始恢復(fù)。(中新社記者 王妮娜)